当前位置: 深圳评论>深网时评-春天的故事>

把好“防疫门”,让双节成为深圳市民的“安心节”

条评论立即评论

把好“防疫门”,让双节成为深圳市民的“安心节”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特约评论员|李矜寰

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截至12月8日,国内中、高风险地区遍及内蒙古、黑龙江、广东等省份和地区。这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疫情远没有结束,“防疫大门”应当严防死守,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线仍是国家头等大事。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奥密克戎毒株。境外疫情快速扩散蔓延使得输入性风险越来越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对策略变得更加吃劲和富有挑战。站在疫情防控新的全球坐标上,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将何去何从?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越是疫情全球肆虐的困难时期,越要呼唤穿云破雾的坚定信心。随着奥密克戎毒株迅速在全球扩散,多国紧急升级防控措施。奥密克戎真的有那么可怕吗?现在的疫苗还管用吗?过去“动态清零”的应对措施还有效吗?针对公众近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上掷地有声回应社会关切,提振群防群控信心:“奥密克戎并没有那么可怕,现在的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力的,是否需要更换疫苗的靶点还得观察两三周,目前来说关键还是要做好防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的关键时期,身兼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身份的国际性创新型大都市,深圳对于探索进一步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课题有着自己深邃的思考和长远的考量。

12月4日,中国首个国际疫苗创新中心落户深圳。以深圳为媒,创新中心不仅承载着带动中国疫苗行业全链路创新升级,以及架设中国与全球开展疫苗创新合作桥梁的双重意义,也彰显着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的决心。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如大考,如何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答好,在作答“民生答卷”中注入民生温度,既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也是对治理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回答。

深圳不仅是全国高质量发展城市中的翘楚和标杆,也是充满着民生“大爱”的城市。在今年先后经历盐田港“5.21”、宝安国际机场“6.14”两起局部新冠肺炎疫情后,深圳在疫情防控上更加稳重和成熟,发现及时、响应快速、措施精准、管控到位逐步成为了常规操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岁末年初,深圳将“五位一体”多点布局、纵深推进,全力以赴筑牢防控根基,做好民生大文章,全力筑牢外严防输入防线,从严从紧抓好全链条闭环管理;全力加强冷链物流防控,坚决切断病毒传播渠道;全力推进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络;全力提升疫情防控和处置能力,提高流调溯源、基因测序、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医疗救治等能力;全力做好元旦、春节“两节”期间防控工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实做好人员流动防控,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引导。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的防疫形势需要深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状态下,任何人都不应该掉以轻心,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从我做起,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垃圾做好分类投放、推广分餐公筷等卫生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应成为社会新风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好城市的健康安全,保卫好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把健康文明的好做法、好方式传播推广开来,争当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作者简介:李矜寰,资深媒体人,现为人民网、光明网、深圳新闻网等多家网站评论员,深耕财经、科技、健康、农业等各大领域,近年来有近100件评论作品获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推送。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柯霈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