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各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城市“软环境”和“硬设施”一起建,协同推进引才用才育才,多方面做实做细人才工作,推动人才近悦远来、持续发展。
打造城市差异化特色。城市是人才未来扎根立足的地方,除了个人发展前景,城市的生活环境、交通通达度、消费水平、文明程度、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必然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城市硬件基础会随着城市发展进步而更新完善,要想让人才安居乐业、不舍离去,城市的韵味和融入感不可或缺。我们要维护好宣传好城市的风土人情,用特色市井文化满足人才对“烟火气”的期待,用历史印记讲好城市发展变迁的动人故事。要凸显城市差异化特点,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名片。要推动组建“城市导游”人才队伍,在宣导政策的同时,用心用情讲好自己与城市的“小”故事,既引导人才与城市积极地“擦出火花”,也能发挥其宣传带动作用。虽然这些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用数字衡量,但城市的口碑和精神风貌不会辜负付出和努力。
搭建人才成长性平台。“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好的成长空间是人才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引进生生不息的吸引力。要搭好建产才融合平台,统筹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各类优秀人才落户扎根、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如辽宁以“带土移植”的新方式引进人才、团队和项目;重庆由人才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和经费使用,做好赋权提能“加法”,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同时,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在思想碰撞中启发新思路,在探讨合作中寻求发展新空间,保持人才积极向上和成长流动的活力,防止陷入“帽子一戴,终生不摘”的制度桎梏。
创造诗和远方的生活。如果眼里只看重金钱和物质,人心总是浮躁的,生活总是压力的。如果人才政策过分强调“真金白银”,无意间便是将物质摆在理想信念之前,当人才享受政策之时,可能就是“躺平”的开始。随着工作的延续和财富的积累,物质所带来的边际成就感逐渐递减,钱或许真的不是人才最缺的东西。相反,可能会产生除了工作赚钱,别无期待、一无所长的错觉。其实,每个人都对生活周遭怀有好奇心和体验欲,都希望积极对待生活。我们可以灵活将人才公寓、写字楼打造为阵地,通过“楼下生活圈”举办契合人才需求的交流、展览活动;可以依托人才自身职业和兴趣特长,开设科技馆导师、博物馆讲解员、职业体验班等志愿者岗位。为他人种下知识和信念的种子,获得小朋友们的崇拜和肯定,或许比工资的些许增长来得更振奋人心、更让人幸福。善于利用“无事”时光实现“回血”,才能让人才在工作“卷”得斗志昂扬,在业余生活中“躺”得心满意足,再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李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