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政绩观是否端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事业成败,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找准“五个定位”。
一是要找准“思想定位”,强化“四个意识”。要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贯穿工作始终的根本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责任制为抓手,引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要自觉投身到援疆、对口帮扶、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中磨意志、练本领,自觉投身到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斗争一线经风雨、见世面,自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抓好落实。
二是要找准“价值定位”,保持为民情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根本原因,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党员干部的政绩本质上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业绩,是帮助、引导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过程。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要深入基层一线、聆听基层呼声、汲取基层智慧,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解决好基层工作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三是要找准“目标定位”,立足长远长效。领导干部的职务有任期,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是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越是重大改革创新、重要决策部署,越是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要立足于大局大势、民生福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甘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固本夯基,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四是要找准“能力定位”,加强自我提升。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作为保障。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内涵,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把学到的知识与为民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自觉投身到到经济发展主战场、疫情防控第一线、风险挑战最前沿摔打锤炼,切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以扎实作风过硬本领推动各项工作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陈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