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晋玉东
连日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各类高端峰会,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许多新产品、新技术首次亮相,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和称赞。
在众多峰会、论坛当中,各类新产品新技术光彩夺目、精彩纷呈。“高交会”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为历届最大、17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首次亮相、举办各类论坛等活动148场、28个国家和地区21.4万人次观众现场参观……亮眼数据再次展现“中国科技第一展”的独特魅力。随之举办的“海博会”更是耀眼,设置了海洋港口与航运、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与环保、海洋渔业等七大板块应用场景,1000多家展商、7000多个展品线上线下参展,这是我国举办的首场海洋经济展会,对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对于深圳面向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意味着重大机遇。
在这些高端峰会、论坛成功举办和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的背后,彰显的是深圳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和光明的经济发展前景,同时也凸显了深圳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决心魄力。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发展形势,深圳市既注重解决市场主体当下面临的棘手困难问题,也着眼于长远的社会经济顺畅循环,密集出台了纾困解难“30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促消费“30条”、工业经济“30条”、经济稳增长“30条”等5个“30条”以及“20+8”等政策,旨在稳中求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悉,截至10月底,深圳5个“30条”政策惠及企业超100万家,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1400亿元。前三季度,深圳经济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正是一系列“及时雨”般的惠企政策措施,支撑起了这些光鲜耀眼而又难能可贵的“数字”,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随着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逐步强化、社会经济运行的持续畅通,深圳市出台的5个“30条”稳增长政策、“20+8”产业集群政策等带来的优势和效益以及对周边、产业链产生的带动效应将进一步彰显。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增强一个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基础,更是现代化新兴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压舱石”“顶梁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推动经济民生持续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未来实现“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的美好期许和谆谆嘱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陌生地带、体制机制弊端等大胆探索、细心求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用好用足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经济发展“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要不来,必须自己掌控、自己发展。展望未来,破解“卡脖子”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广纳国际人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要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自身优势,率先探索“科技攻关新型体制”。现阶段,深圳市国际化程度高、新兴产业众多,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全球人才、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境域下,要紧紧抓住“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这两个关键,坚持企业和市场主体地位,先行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持续推进新型科技攻关体制机制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