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客”故事|陈新源:从深圳技师学院走出的“云端”冠军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2日讯(记者 韩翔)2015年,怀揣着对技术的懵懂向往,陈新源踏入深圳技师学院的校门,成为通信网络应用专业的一名新生。报到当天,图书馆外一张醒目的表彰海报让他驻足良久——那是学校培养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平面设计项目优胜奖获得者马韦欣学姐的照片。

作为深圳技师学院走出的首位世赛获奖者,学姐的经历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他初入校园的迷茫。“当时就觉得,能从这所学校出发,代表国家站上世界赛场太酷了,要是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就好了。”

初见:校园沃土点燃的“世赛梦”

这份憧憬的生根发芽,离不开深圳技师学院为技能人才搭建的成长土壤。学校深耕“产教融合”办学理念,不仅与华为、腾讯、亚马逊AWS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平台,还专门成立了云计算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刚入学的陈新源很快被工作室吸引,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里面:从基础网络配置到云计算理论推导,在专业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打牢根基;遇上复杂的技术难题,老师还会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答疑,把企业真实项目搬进课堂。“学校给我们配了最新的实训设备,连教材都是结合行业需求编的,这种‘学完就能用’的模式,让我慢慢找到方向,也敢去想‘靠技能证明自己’的事了。”

三闯世赛:学校是背后最稳的“托举力”

陈新源三次冲击世赛的征程,每一步都离不开深圳技师学院的全力支持,从资源保障到精神鼓励,学校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第一次:17岁的“初生牛犊”,学校是“引路者”

2017年,17岁的陈新源被班主任邬琼老师发掘天赋,推荐加入世赛网络系统管理项目校集训队。为了让集训队有更好的训练条件,学校专门开辟了专属实训场地,协调专业老师制定“一对一”训练计划,还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开展专项指导。“当时我没什么比赛经验,省赛只拿了第11名,特别沮丧。但学校没放弃我,邬老师陪着我逐帧复盘比赛视频,帮我找出‘操作不够熟练’‘应变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加配了训练强度,让我明白‘技能没有捷径,练得够狠才能站得稳’。”

第二次:低谷中的“新赛道”,学校是“重启键”

2018年8月底,教练苏翔宇老师带来“云计算成为世赛新项目”的消息时,深圳技师学院第一时间为陈新源调整训练方向:不仅允许他暂停部分常规课程,全力投入云计算备赛,还联合华为、亚马逊AWS的技术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专项训练方案——从华为HCIE认证课程到模拟竞赛场景,全程提供教材、设备和师资支持。凭借这份助力,他顺利拿下广东省赛第一名,却在2019年3月的全国赛中因失误失利。

那段“关在宿舍自我怀疑”的日子里,学校的关怀成了他走出低谷的关键:校长特意找他谈心,鼓励他“技能路上没有白走的弯路,学校永远是你的后盾”;苏翔宇老师每天陪他泡在实训室,用“往届选手逆袭案例”帮他重建信心。更让他暖心的是,当国家队邀请他以技术支持身份参与第45届世赛集训时,学校全力协调他的学业与集训时间,安排专业老师帮他补落下的课程,让他能安心奔赴喀山赛场。“我能跟着国家队学经验,甚至通宵为参赛队友做技术支持,全靠学校兜底。队友说‘下一届得靠你’时,我心里想的是,不能辜负学校的期待。”

第三次:冲刺路上的“加速度”,学校是“助推器”

2020年初第46届世赛周期开启,深圳技师学院将陈新源的备赛列为“重点项目”:不仅协调华为捐赠最新的云计算设备,还组建了由专业老师、企业专家、心理辅导师组成的“智囊团”——技术上,帮他模拟国际赛事的复杂场景;心理上,教他应对高压的调节方法;生活上,甚至安排专人负责他的饮食和作息,确保他能全身心投入备赛。

这份全方位的投入最终结出硕果:他在AWS Academy GameDay邀请赛中斩获亚太第二,更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惊艳全场,成功拿到世赛集训队入场券。“全国赛比完那天,苏老师抱着我哭了,说‘没白等’。那一刻我特别清楚,这份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学校所有老师、所有资源共同托举的结果。”

2022年10月韩国赛场,当电脑突发故障时,陈新源想起学校训练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预设应急方案”,强压内心紧张完成任务,最终以四天四个模块全第一的成绩夺冠。回国后,学校第一时间为他举办庆功会,时任校长邓元龙说:“陈新源的金牌,是学校‘高端引领、深度融合’办学理念的最好证明,更是所有师生的骄傲!”

转身:从“冠军学生”到“金牌教练”,传承校园的“育人魂”

“世赛对选手有年龄限制,参赛机会只有一次。但我想留在赛场,更想把深圳技师学院教给我的东西,传给更多学弟学妹。”2022年夺冠后,陈新源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母校,成为世赛云计算项目教练——这个见证他成长、受挫、圆梦的地方,如今成了他“反哺”的舞台。

刚转型教练时,他延续了学校“实战化”的育人风格:把自己1761天的备赛笔记整理成教材,复刻学校当年为他搭建的“企业化实训场景”;沿用“老师+企业专家”的双指导模式,带学生逐题复盘自己的失败案例,教他们“如何避免同样的失误”;甚至像当年苏翔宇老师对他那样,在学生低谷时陪他们泡实训室,用“自己的逆袭经历”帮他们重建信心。

“学校当年怎么培养我,我就怎么培养学生。”陈新源说。如今,他带的选手已在省赛中崭露头角,而他还在和学校的教学团队一起,把世赛技术标准融入日常课程,让更多学生接触到前沿的云计算技术。“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从深圳技师学院出发,靠技能也能站上世界舞台。这不仅是传承,更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回馈。”

回响:技能与校园的“双向奔赴”,点亮深圳“技客”底色

回望成长路,陈新源最感恩的,是深圳技师学院为他打开了“技能改变人生”的大门。“初中时我是尖子生,来职校时一度觉得自己‘掉队了’。但在深圳技师学院,我不仅学到了能安身立命的技术,还找到了‘靠技能为国争光’的梦想。从15岁的迷茫新生,到22岁的世赛冠军,再到如今的教练,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

而他的成长,也成了深圳技师学院“以技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学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培育技能人才,人才又以自己的成长反哺校园、回馈行业:如今,陈新源不仅带教选手,还参与学校云计算专业的课程改革,把世赛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他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少进入华为、腾讯等企业,为深圳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力量。

“深圳的技能人才,是跟着行业、跟着学校一起长起来的。”陈新源说。这或许就是深圳“技客”的底色:在校园的沃土中扎根,在热爱的领域深耕,最终用技能照亮自己,也照亮更多人的路。

编辑:张玲 吴沁彤责任编辑:单铭捷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