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5日讯(记者 姚嘉惠 翁瑞峰 李豫军)当面团在案板上静静发酵时,很少有人会思考:2025年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为“吃饱饭”担忧吗?
如今,全球化浪潮中仍潜伏着粮食风险。俄罗斯掌控黑海75%的小麦出口,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价剧烈波动。极端天气频发,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加剧”。历史与现实共同昭示:粮食安全永远是当下的议题。
必须握牢的“农业芯片”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为何要深耕“土里土气”的育种业?因为当“吃饱”已是底线,“吃好”就成了新课题,而答案就藏在一粒小小的种子——这颗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农业芯片”里。
深圳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博士后小袁正操作基因枪,每一次“射击”都精准到微升级。将抗旱、抗倒伏、高蛋白基因“拼接”起来,如同搭建看不见的DNA积木。“就是逼着小麦练成‘全能冠军’。”她笑着说。
深圳丰德康种业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使用基因枪进行小麦基因编辑实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一粒种子,就是一颗集增产、抗虫、抗病等功能于一身的“农业芯片”。截至2023年底,我国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近56万份,居世界第二。
这些在实验室编辑的基因图谱,并非束之高阁的论文数据,它们的归宿在千里之外的广袤农田。深圳提供前沿的“实验室”与“算法”,河南等主产区则提供“试验场”与“数据反馈”。正是在这种“深圳创新+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中,育种周期大幅缩短,迭代速度飞速提升。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中国答案”
81岁的郑天存正在实验室开会,指着项目书说:“深圳批准的500万资助,就是要让小麦‘不仅高产还要优质’。”他口中的项目,正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支持的深圳市创新创业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小麦高优抗新品种关键技术攻关”。
81岁的首席育种家郑天存在实验室中主持会议,介绍由深圳市资助的“小麦高优抗新品种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深圳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郑天存正在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逾50年,曾担任周口市农科院院长
该工程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配套、引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正推动一批这样的农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速落地。
从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83斤到大面积单产1300-1400斤,再到如今的百亩方实打验收916公斤,背后是郑天存团队50多年的攻坚。“远缘杂交到第13代,结实率才0.3%。农民常说‘麦倒一把草’,一场风雨就能让普通麦子减产三成。”郑老回忆道。
周8425B和其他小麦对比
周8425B,一个改变了中国小麦育种的种质,为我国小麦育种提供了广泛应用的遗传基础,悄然织就粮食安全的“隐形盾牌”。
李振声院士和胡廷积教授考察周8425B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首次突破1.4亿吨,较2014年增长约15%,远超全球年均2.3%的增速。周8425B衍生出的品种占黄淮南部主栽品种的70%,茎秆基部节间短、壁厚,抗倒伏强度高30%以上,根系发达,干旱环境下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5%,能在多灾环境中保持稳定产量,累计推广超10亿亩。
2017年,央视综合频道报道:“丰德存麦5号”强筋优质小麦品种万亩方,亩产704.8公斤,创万亩连片高产新纪录。
2019年,CCTV-13《朝闻天下》:丰德康公司优质强筋专用小麦新品种丰德存麦21,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CCTV-13《朝闻天下》:“丰德存麦20号”千亩丰产方进行实打验收,平均亩产855.2公斤,创造黄淮麦区单产新纪录
2024年,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报道:“艾麦180”平均单产912.6公斤每亩,创下了当年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
2025年6月7日,河南省延津县的麦地里,实打验收牌上的数字令人屏息:亩产916.19公斤,刷新全国冬小麦纪录,品种正是周8425B的“后代”郑科11。中粮车间的检测报告同样振奋:另一衍生品种丰德存麦5号加工的面粉,蛋白质含量13.7%、湿面筋34.2%,远超进口强筋麦标准。
“公司+农户”孵出“致富带头人”
河南周口的90后青年王宝周,几年前还是失业人员的他,如今靠着800亩丰德存麦5号订单田,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去年旱灾,邻田亩产才1000斤,我收了1300斤,”他算着账,“合作社提供技术,企业包收购,回村种地收入不比城里差。”
这种“人归乡、业兴旺”的景象,源于“公司+农户”模式对产业链的深度打通,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闭环:企业提供种子与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产品定向收购,彻底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
丰收时节,农户在麦田中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以丰德康为例,2022至2023年,其种子繁殖基地从13.09万亩扩至13.61万亩,带动农户从3134户增至3250户,农户增收从651万元升至726万元。仅内黄县农户一年增收就达265万元,越来越多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农田里增收”。
回想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曾抛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三十多年过去,新时代的中国用行动作答: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由深圳丰德康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开展的项目,未来三年将聚焦周8425B迭代升级,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叠加优质、抗逆特性,提升良种“全能性”。按照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要求,力争到2025年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周8425B及其衍生品种承担超30%推广任务。
中国种子“出海记”
依托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进出口E证)》及海关“出境种子种苗注册登记证”,针对中亚、南亚干旱多灾的气候特点,团队计划依法依规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小麦主产区布点示范,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中国优质种子助力当地粮食安全。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小麦项目部主任汉斯(Hans Braun)考察周8425B试验田,对中国小麦育种成果表示高度认可
从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到助力国家的乡村振兴,再到如今带着优质种子“出海”,深圳的种业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利用其最擅长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传统行业进行的深刻赋能。粮食安全不仅是守住耕地的“存量”故事,更是科技赋能、效率提升的“增量”故事。
一粒仅0.05克的种子,承载着14亿人端牢饭碗的期盼——截至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三大谷物自给率超98%。这份成绩单,正是对“自己养活自己”最坚实的回应。
毕竟,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日子才能过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