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新!无人配送车落地罗湖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5日讯(记者 邱婕)近日,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商业化落地迎来重要进展——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落地罗湖。通过专业路线设计、全域感知技术及完善运营体系,实现了高效、安全的短途接驳,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注入新动力,更以“科技向善”理念改善快递员工作条件,为自动驾驶技术在更多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宝贵实践样本。

技术硬核+运营精细

多维度突破复杂路况

截至目前,罗湖已审批通过13条功能型无人小车路线、投放13台车,往返里程达67.7公里,实现辖区10个街道全覆盖。其中,京东2条路线和白犀牛1条路线已正式上路运行,其余10条线路正加速推进落地。

为确保接驳效率与安全,京东物流建立了严谨的路线设计流程: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开展实地勘察,精准掌握道路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结合营业部的真实配送需求规划接驳点,通过巧妙规避拥堵路段与通行难度大的区域,最大化提升无人车接驳效率,保障整个配送链路的顺畅运行。

“全域自动驾驶能力是无人配送车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京东物流无人车政企事务负责人邓超介绍,该无人配送车在硬件配置与技术融合上实现双重突破。硬件层面,车辆搭载7个激光雷达(其中3个主雷达可覆盖前方及左右270度范围)与11个摄像头,构建起全方位感知网络;技术层面,采用激光雷达与视觉双融合技术,并结合AI算法,能快速、精准完成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感知范围远超人类驾驶员,为复杂路况下的安全行驶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极端天气与突发路况,无人配送车同样具备成熟应对能力,系统严格遵循交通规则,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可自动安全降级停车。同时,京东物流建立包含道路巡检、地图实时更新在内的完整运营体系,即便遇到道路施工等特殊情况,也能确保车辆稳定运行。

践行“科技向善”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无人配送车的落地,正为物流行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变革。在成本与效率层面,它有效降低了物流运输中的人力、时间成本,助力行业实现降本增效,推动传统物流模式向更经济、高效的智能化模式转型。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配送车在人文关怀层面展现出显著价值,极大改善了快递员的工作条件。传统配送模式下,快递员需驾驶装满货物的三轮车频繁往返于营业部与各配送点之间,不仅工作强度大、体力消耗快,配送效率也受限于往返频次,而无人配送车成功承担起站点与路区之间的短途接驳任务,有效分担了快递员的往返压力,减少其体力消耗。

“无人配送车主要承担站点和路区之间的短途接驳任务,核心目的是减少快递小哥的往返频次。”京东物流终端业务区域负责人高新亮表示,通过减少往返次数,快递员的工作疲劳度显著降低,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客户服务中。“小哥能更专注地开展上门配送、包裹揽收等工作,无论是服务效率还是服务质量都得到明显优化,客户体验也随之提升。”

据悉,目前已有京东物流、顺丰物流、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白犀牛智达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罗湖区功能型无人小车场景建设。此次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在罗湖的成功应用,不仅印证了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商业化落地的可行性,更以“科技向善”的实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编辑:冯牧原 王容责任编辑:孙逊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