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说》第36期|张亮:用机器人重新定义“清洁”,破解行业人力困局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联合“学习强国”深圳学习平台推出的大型访谈节目《破局者说:深圳创新创业故事》,聚焦于这座城市创新创业浪潮中的标杆人物与故事。本期节目走进深圳市智绘科技有限公司,对话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亮。

从无人驾驶到商用清洁机器人,张亮带领团队跨越技术鸿沟,破解行业人力困局,用十年时间让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日常清洁中。他是如何实现这一跨越的?其背后的技术创新与商业逻辑又是什么?

张亮的创业之路始于无人驾驶。2009年,他跟随导师李清泉院士参与组建武汉大学“车库实验室”,集中多学科学生力量打造中国第一代无人驾驶汽车,并在2010年全国无人驾驶挑战赛中荣获综合测试第一名。然而,2015年博士毕业时,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火热,他毅然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前瞻性的道路——无人系统。“我觉得这种无人系统已经要走入我们的生活了。” 他说。

创业初期,智绘科技也曾尝试无人驾驶,但很快意识到百亿级投入的行业壁垒并非创业公司所能跨越。张亮迅速调整方向,寻找能够快速落地的场景。“我们就会想,怎么实现商业的闭环,我原来的整个技术体系能不能应用于一些能够快速落地的场景。”最终,他们选择了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专注清洁领域。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洞察。张亮提到,万科等大型物业企业的报告显示,清洁人员平均年龄已达58岁,且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国内大的物业企业都提到,不会有年轻人愿意去从事这种清洁的工作了。”与此同时,社会对卫生品质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个矛盾只能靠机器人去解决。”他强调。

中国有1500万到2000万人从事清洁领域,老龄化速度快,后续人力补充不足,这既是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技术落地并非易事,需解决成本、效率、功能等多重挑战。“从人的角度来讲,它的清洁效率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有增长。但是机器不一样。”张亮说,“随着我们算法的升级迭代,随着我们产品结构的设计优化,随着我们核心零部件的性能的优化,我们整个的机器会持续保持它的一个效率的优化和增长。”从效率低于人到超越人150%,智绘科技用技术实现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技术的核心是多传感器集成与自主导航。智绘科技在时间同步上达到1微秒、空间同步精度毫米级,建图与定位精度行业领先,算法效率比国际开源方案提升10倍,精度提升1倍。这些技术优势使得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国际大客户青睐。ALLYBOT-C2作为行业首台模块化可编程商用清洁机器人,成为标杆产品,并拿下欧洲最大商用清洁设备公司的当时行业最大单一订单。

在张亮看来,机器人本体只是终端执行器,背后支撑的是三套软件系统。“我们不是卖机器人硬件,我们最后其实是卖一个生产力。”他说。这种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智绘科技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日韩取得突破,靠的不是性价比,而是性能、价格和迭代速度的全面领先。“有一次有一个美国客户过来,问我们为一个功能的迭代花了多久,我告诉他,我们花了差不多就1个月时间的时候,他们说这是impossible。”

深圳为智绘科技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张亮感慨道:“这些年深圳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从“20+8”产业政策前的早期扶持,到南山区绿通企业的快速办理服务,再到国有银行的授信支持与产业投融资,深圳在政策、资金、产业链等多维度为企业赋能。“我们离上游产业链近,一些关键的零部件都是在深圳或者说在周边。”他说。这种地理与产业优势,结合工程师文化的高效响应,使智绘科技能够实现7×24小时的快速迭代与服务,远超国际同行。

从无人驾驶的学术探索,到商用清洁机器人的商业破局,张亮用十年时间诠释了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他以机器人为笔,以清洁为墨,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破局者故事。

(刘悠扬 林洁楠 撰稿)

编辑:战旗 周浩桦责任编辑:郑晓鹏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