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60秒,一条微信语音的时长,就能造一个集装箱?近日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度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公示名单的中集集装箱智能工厂,已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全球的集装箱,有一半产自中集,中集不止生产“钢铁容器”,更打造了全链接智能工厂。
近年来,随着AI、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深圳本土制造企业纷纷加码智能化转型。从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到全流程的数字孪生应用,一批技术领先、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智慧工厂相继落地,不仅刷新了生产效率,更彰显出深圳制造业在质量与速度上的双重突破。
500多台机器人协同“作战”
走进中集这处智能工厂,18项智能制造创新场景的实践成果扑面而来,数字智能已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成为驱动效率跃升的新质生产力。500多台焊接、喷涂机器人组成“钢铁军团”,机械臂以毫秒级精度完成焊接、组装等动作;10条生产线全域搭载数字孪生系统,现实中的设备运转、生产进度能实时在虚拟场景中同步映射,一旦出现参数异常或故障隐患,系统会立刻发出预警。此外,AI视觉系统像“火眼金睛”般无死角扫描集装箱隐蔽焊道,哪怕细微裂纹也能精准捕捉;AI维修助手则依托13万条知识图谱构建的“智慧大脑”,遇到设备问题时能快速定位故障点、给出维修方案,效率远超传统人工排查。
“全球贸易背景下,集装箱行业面临竞争加剧与低碳转型双重挑战,中集智能工厂通过引入自动化产线、机器人及智能传感设备,依托5G+IoT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工艺设备100%联网与数据采集,支撑多场景智能化运转。”中集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以喷涂车间为例,过去人工喷涂主要依赖经验判断,导致品质难以稳定。如今,机器人在车间唱“主角”,连复杂的夹缝位置也能精准喷涂,人工则转为辅助补喷与检测。在该工厂首创的“机器执行+人工辅助”模式下,产能利用率跃升至95%。
AI为产线装上“大脑”
智能制造场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加快赋能,使生产提质增效。
在焊接环节,面对60秒一个集装箱的高生产节拍,传统人工检测难以应对。以集装箱底架工序为例,需要检测多达360个焊道,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一直是行业痛点。在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后,就能实现焊缝360°无死角图像采集与实时分析,可精准识别裂纹、夹渣等缺陷。
设备运维领域,中集首创AIGC智能维修助手,整合272种设备1500余份资料,并将其转化为13万知识切片的图谱。员工只需自然语言提问,即可快速获取维修方案,问答准确率超97%,故障处理响应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据了解,目前智能工厂已落地13类AI检测场景,覆盖焊接、喷涂、箱号识别等关键环节。AIGC维修助手作为行业首创项目,也已完成验证,将在中集其他基地复制推广,有望将维修成本降低30%以上。
此外,通过数字孪生平台,企业可实现车间全流程虚拟映射,机器人可在投产前“试跑”优化,产线节拍一致性提至95%以上,整体节拍从70秒压缩至60秒。
深圳政策助建“示范工厂”
今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新模式等领域增加了标准建设内容。
深圳同样以政策赋能。今年3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 年)》出台,提出要深化“AI+先进制造”,应用工业制造大模型等垂类模型,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跃升。
从比亚迪深汕小漠5G工厂、普瑞坪山5G数智化工厂、迈瑞生物医疗5G全链接工厂再到工业富联、富士康、法雷奥等世界灯塔工厂,这些密集落地的智慧工厂以创新为驱动、以高标准为引领,不仅实现了自身提效跃迁,也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成为支撑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