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成功完成全市首例“双腔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
这项被誉为心脏起搏器“黑科技”的新方案,仅通过大腿根部一个小切口,将两枚胶囊大小的起搏器精准植入心腔。它们像一对默契的“蓝牙耳机”,无线协同、房室同步,帮助王先生的心脏重新找回稳定节律。
心脏司令部“失灵”
7.8秒停跳逼近死亡线
王先生的烦恼始于两年前。一次体检中,他被发现存在房颤和房扑,但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并未重视。直到近期,他频繁出现胸闷、头晕、气促等症状,“爬个斜坡都喘不上气,像背了一座山”。
王先生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就诊,经过系统检查,被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慢型)”。这是一种由于心脏窦房结功能失常导致的心律疾病,心跳节奏严重紊乱。
最危险的是,动态心电图显示他的心脏最长停搏达到7.8秒。“相当于心脏泵血突然‘罢工’7.8秒,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随时可能发生猝死。”主治医生强调。
传统的起搏器植入方案虽然可行,但对王先生这样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来说,手术创口大、并发症风险高,并非最优选择。
无导线起搏器登场
双腔协同如蓝牙配对
面对传统方案的局限,华伟教授团队带来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双腔主动固定无导线起搏器。该技术摒弃了传统起搏器的导线和囊袋,通过股静脉将两枚胶囊大小的起搏器直接植入心脏相应部位。
它们采用主动固定方式,通过螺旋结构牢牢“抓住”心脏组织,不仅避免了导线相关并发症,也极大降低了感染风险。
此外,这两枚起搏器之间运用了先进的i2i™无线通信技术,如同“蓝牙配对”,实现了心房和心室信号的实时同步。它们模拟生理性心跳,先后收缩、协调配合,不再是传统心室单点起搏的“将就”,而是真正回归了“心房-心室顺序起搏”的自然状态。
王先生在了解方案后信心大增:“像胶囊一样,不用开刀、没有导线,还能让心跳同步,这太适合我了!”
9月4日,医生为他实施了手术。在手术团队的精准操作下,两枚起搏器设备成功配对,实现了心房感知触发心室起搏的理想工作状态。整个手术仅耗时70分钟,术后监测显示起搏参数稳定,工作良好。
王先生恢复神速,手术当天即可下床自主活动。他欣喜地表示:“以前走路能量像手机信号一格一格掉,现在简直是连上了5G!”目前,他已顺利出院,重启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