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讯(记者 程熙 张金 王奕婷)作为全市特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坪山区龙田街道聚龙花园小区两期总户数近7800户共21000余人,面临着人口数量多、高知群体多、诉求相对多的“三多”治理挑战。面对保障房小区的特殊属性与治理难题,坪山区龙田街道以“硬件建强阵地、软件创新机制”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的特色治理之路,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范本。
硬件“强基”,多功能阵地织密民生服务网
走进聚龙花园,“群众工作馆”无疑是最亮眼的民生服务地标。这座集党建、教育、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不仅设有综合服务、党群事务、民情收集等多个窗口,能一站式提供100余项办理或代办服务,更细分出党建书吧、聚龙学堂、聚龙之声、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区域,为各类民生文体活动提供充足空间。
针对小区妇女儿童、老年人较多的特点,场馆特别增设创意手工坊、益智课堂、长青老龄大学,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专属“活动天地”;新生儿家庭、空巢老人、困难家庭会收到上门慰问,助力他们快速融入社区;而“聚龙晚课堂”“志愿者驿站”则精准解决双职工家庭 “儿童周末作业辅导难”问题,用细致服务温暖每一户家庭。
设立在群众工作馆的聚龙花园综治中心,由纠纷调解室、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组成的“三室联动”模式,为小区和谐筑牢“防护墙”:纠纷调解室由小区调解能人主导;法律咨询室有街道司法所与住户律师驻点,为居民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心理咨询室则邀请心理咨询志愿者、医生坐诊,帮居民抚平焦虑。硬件阵地的精准布局,让服务从“泛化”走向“精细化”,真正实现“群众有需求,阵地有回应”。
软件“提效”,创新机制激活自治新动能
如果说硬件是治理的“骨架”,那软件机制便是让治理“活起来”的“血脉”。龙田街道创新落实坪山区《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居民小区治理的若干措施》,探索在辖区聚龙花园、安居秀馨苑两个保障房小区试点成立住户委员会,率先开展党组织领导下的“住户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其他自治组织”协同共治模式,填补保障房小区自治机制空白。
建立并完善楼栋议事角、民情下午茶、民生面对面三级议事机制,将治理主动权交到居民手中。在小区一楼打造楼栋议事角,由住户委员兼任小区楼栋长,将噪声扰民、高空抛物、邻里纠纷等日常小事解决在楼栋内;在小区党群服务阵地定期搭建“民情下午茶”平台,由住户委员会主任牵头成员单位、群众代表同品茶、共议事,重点协商解决楼栋内无法解决的有关道路建设、连廊改造、风雨长廊搭建、电瓶车管理等方面小区重难点事件,实现大事不出小区;由社区党委搭建“民生面对面”平台,住户委员会定期收集小区内部难以解决的难事,联动区街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解决,及时答疑解惑,明确处理责任,做好宣传引导,推动难事不出社区。
不仅如此,龙田街道还通过“资源整合”持续为治理加码:链接区直部门优势资源,推动党建阵地和社工力量进小区,开展健康义诊、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进小区活动,打通服务小区最后一百米;统筹街道社区优质资源,设立住户委员会“民生微实事”专项特色项目,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日”活动,提供牙科义诊、家政清洁等便民互助服务,增强住户归属感;汇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服务资源,推动试点小区成立“妇女微家”、志愿服务队、广场舞队等自治组织,组织开展“亲子黏土 DIY”“露天观影”等邻里家人互动活动,丰富住户业余生活,提升小区住户凝聚力。
值得一提的是,龙田街道结合小区实际,设立“五位一体”小区调解小组,由党支部、物业、治理能人、专业机构(驻点法官、律师和辖区民警等)组成,分级分类限时解决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矛盾,让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如今的聚龙花园,邻里纠纷少了、互助氛围浓了,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这座特大型保障房小区,正以“硬件赋能 + 软件创新”的双轮驱动,将“治理难题”转化为“宜居优势”,为基层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聚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