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部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发布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9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9月17日,《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2020—2025年)》研讨会——《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在盐田区资源化利用环境园举办。活动全面总结了深圳市垃圾分类工作五年来的实践成果,提炼可复制经验,凝聚政企社学多方智慧,为下一阶段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同步,现场发布了深圳首部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旨在为全国垃圾分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与“深圳方案”。

深耕五载硕果累累 首部白皮书出炉

自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年来,深圳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资源化水平全国领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50%,资源化利用率达87.8%,年均实现碳减排约487万吨,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建成约2.1万个集中投放点,布局近1.3万个废旧织物回收箱,构建覆盖全市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和三级回收网络。

宣教与基层治理也创新突出,深圳已创建约2700所“蒲公英校园”,培养超400名市级讲师,市民知晓率达98.5%、参与率超96.5%;建成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一网统管”;出台法规标准10余项,创新建立碳普惠交易机制,形成社会激励与执法保障并举的常态化机制,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经验。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深圳垃圾分类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会上,深圳首部垃圾分类工作白皮书出炉,由深圳市环境卫生协会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专业力量共同编制,汇聚了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的实践数据与智慧。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白皮书编制组核心成员李欢,就白皮书的编制背景、主要经验做法等方面进行解读。深圳市分类中心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十五五”展望以及《条例》修订的相关情况。

专家代表多元探讨 碰撞破局新思路

在专题研讨环节,垃圾分类领域行业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盐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代表、社区书记代表、垃圾分类行业企业代表、公益机构代表、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等汇聚一堂,聚焦核心议题“基于垃圾分类‘十五五’展望、《白皮书》和《条例》修订,如何破解当前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瓶颈”,结合自身业务场景从多元视角展开探讨,为深圳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参考。

全国垃圾分类领域专家锚定理论与技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提出,深圳在垃圾分类领域已取得国际领先的量化成果,未来需重点建设现代化回收利用体系,补齐可回收物回收这一硬件设施短板,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垃圾分类物质基础,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经验支撑。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徐期勇强调,垃圾分类本质是需“久久为功”的社会文明工程,当前深圳在设施设备、管理法规层面已较为完善,核心关键在于“人”的文明建设,需通过持续宣传教育与行为引导。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着眼法治与民生。长期以来关注垃圾分类工作的市人大代表肖幼美建议在“十五五”规划和《条例》修订中,继续坚定推行大类细分,通过法治化引导、科学化规范,巩固分类成果;市人大代表陈家发提出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分类效率,推动分类体系向智能化、标准化、体系化、高效化升级,打造可全国复制推广的“深圳经验”;市政协委员汤湘林建议推动全员全链参与,联动文体旅游、高校等多方资源,通过产业链协同保障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性。

类教育体验馆揭牌 宣教阵地再升级

现场,盐田区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揭牌,集展示、科普、互动体验于一体,通过智能沙盘演示分类全链条、黑水虻处理系统实景呈现等场景化设计,以及智能回收箱应用、可回收物制成的艺术作品与文创产品等,生动展现垃圾“变废为宝”。

目前,全市共25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该体验馆的启用,进一步扩大了垃圾分类宣教覆盖面,为市民搭建起“沉浸式”环保学习平台,助力深化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未来,深圳将以首部白皮书为经验总结,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破解发展瓶颈,结合深圳实际情况,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扩面。

编辑:谭悦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