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吨垃圾”“高温徒手”“寻找4个小时”“环卫工人”……近期,一则山西大同各大媒体作为“暖新闻”争相宣传的事件冲上热搜,许多网友言辞激烈地发表负面看法,让事件源头山西大同城管部门也陷入舆情漩涡。
这么一则“暖心新闻”为何引来舆论普遍质疑?从网友评论里的一系列关键词里不难找到答案。
“相比于一个儿童手表,环卫工高温作业4小时的人力成本、垃圾转运处理费用远超物品价值。”“还好意思说出来,这么热的天让别人忙成这样!”“谁为环卫工人发声?是他们辛辛苦苦冒着热气在又烂又臭的垃圾里找了4小时” “环卫工人的命也是命!”“应该表扬环卫工,给予辛苦奖励”……这些占据评论区的观点无非聚焦两件事。一、一个儿童手表与找它付出的城市资源严重不匹配;二、环卫工人的附加工作又获得了什么酬劳?而恰好涉事环卫工人又“婉拒”了当事人的感谢红包,在当地报道和副局长的回应中,也都没有提及环境公司对这两名工人的额外酬劳或奖励。这更让网友们不忿。
目前,最初报道这一事件的当地官媒已删除了报道。这一则“暖心报道”好像既没有暖到城市形象,也没有暖到网友的心。
这两年,对老百姓诉求的重视日益成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令人欣慰。但从层出不穷的舆情事件看来,社会心态变化的方向是“回归常识”,这常识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平民视角。
用人力高温徒手翻8吨垃圾找一块电话手表,暴露出的是对处理百姓诉求方法的简单暴力,和对一线环卫工人权益的漠视。
在许多网友看来,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与旅客需求被响应,同样重要,同样值得被尊重。
政府部门在主动策划城市形象的新闻选题报道时,只有俯下身来,回归常识,才能态度真诚不油腻,才会给人更多光明与期待。
(作者:蔡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