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中午,河南郑州突降暴雨,少林寺景区因拒绝游客进入文物场所避雨引发争议。据视频报道,近50名游客挤在不足1米深的屋檐下避雨,僧人却自由进出殿内,少林寺工作人员回应“文物场所不让进入”。
近年来,少林寺深陷商业化争议,前任方丈释永信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此次事件再次被公众质疑少林寺是否背离佛门初心。更有网友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时,罗汉寺住持打破戒律接收待产孕妇,诞生108名“罗汉娃”的善举。少林寺此次的表现则显得尤为冷漠。
就此事来看,文物保护固然重要,但回应需兼顾“情理法”。少林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古建筑、碑刻等文物确实需要严格保护。暴雨天气下,游客涌入可能导致地面湿滑、木质结构受潮等,因此限制进入核心文物区域具有合理性。但问题不在于“该不该保护文物”,而在于少林寺的回应过于生硬,未能体现对游客困境的共情。
因此,官方回应不妨再详细一点。首先,在与游客沟通时明确文物保护的法律依据,解释文物场所不能开放的原因,以争取游客的理解;其次回应要更有温度,表达对游客遭遇的关切,并提供避雨的替代方案,而非简单拒绝。比如免费发放雨具、合理开放或增设临时避雨空间等。
值得肯定的是,少林寺景区采取了补救措施。当日下午有游客证实,景区在索道出口处发放了免费雨衣,还安排了志愿者引导游客避雨。但也有网友反映,核心游览区并未提供避雨引导或应急设施,服务覆盖面有限。不论如何,此事暴露了景区的应急管理短板,需进一步优化景区服务。
文物保护与游客权益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智慧与温度。若能在遵循规定时多一句解释、多一份预案,争议或可化为展现佛门慈悲的契机。
(作者:杨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