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男子阮少平伪造“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头衔骗局被戳破,“国务院参事余鹏翔”身份也被证伪,两起荒诞造假剧的接连上演,真印证了那一句“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假院士”“假国参”在各种权威论坛、活动峰会上频频露脸,撕开了社会“名头即权威”的集体幻觉,也折射出社会对“头衔权威”的病态崇拜。
经梳理发现,余鹏翔的“参事”身份,从“前文化巡视员”到“中国素质教育协会荣誉主席”,其虚构的履历堪称“权威拼盘”;而阮少平更是将“自嗨”玩到极致:伪造院士头衔、炮制名将后裔身份、虚构军职经历,甚至将抗疫功绩据为己有。两人如同“江湖骗子”,将“国务院”“中科院”等国家符号当作道具,把每个人当猴子耍,在政府活动、企业论坛、校园演讲中反复登台,将一纸虚名兑换成真金白银的出场费与掌声,令舆论直呼“骗子成为座上宾”。
关键问题是:伪造头衔竟能在畅通无阻,江湖骗术拙劣却能屡屡蒙混过关,问题究竟出在哪?
首先是骗子胆大包天与审核缺位相互作用。在一些校园机构,“嘉宾是否有名头”成为进校园的重要门槛;商业机构在邀请代言推广时同样关注“人设包装”及影响力;宣传筛选“谁能上镜”时,也往往靠专家自我吹嘘一票通过,将虚假标签未经核实地传播出去,在流程上缺少起码的查验动作。当“名头”成为衡量活动价值的唯一标尺,当“与权威同框”成为社交资本的通行证,好像恨不得为骗子打开这扇方便之门。
更令人无解的是,身份信息核查并不难,明明存在可公开查验官方信息,如国务院参事有官网名单,中科院官网的院士查询系统完全公开,但问题是,不查!不问!不负责、敷衍应付的态度明晃晃给江湖骗子钻了空子。
唯名论盛行,头衔便成了不少公共组织规避责任、快速包装的捷径。对外宣传要“上档次”、对内决策讲“领导放心”,这样的做法,结果是为“假权威”背书,他们靠这些标签混得风生水起,也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人设。
余鹏翔与阮少平的闹剧,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社会对“权威符号”的盲目崇拜,也照出了一些机构对公信力的肆意挥霍。
要彻底终结这类闹剧,关键是强化风险排查。主办单位应将嘉宾身份和背景纳入常规核查,结合嘉宾历史舆情和社会评价,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仔细审核与会人员的学术履历真实性,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面对“参事”“院士”等头衔,不妨多问一句“官方介绍在哪”“证据何在”,不盲目跟风、不轻信权威。
另外,要加大对“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让骗子不敢越雷池一步。
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两起闹剧如同一记记重锤,狠狠砸向社会“名头即权威”的病态认知,也无情撕开了部分机构在身份审核上的千疮百孔。“名头崇拜”的闹剧该收场了,只有让制度审核严起来,让公众思维理性起来,让惩处硬起来,才能让假权威无处遁形。
(作者:蔡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