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生活中一起微不足道的就餐纠纷,却因面店老板自以为掌握了流量密码,将其挂到网上进行炒作,试图借助公众情绪来掩盖自身规则漏洞。然而,随着事件不断反转,这位老板却成了这场舆论拉锯战中最大的输家。
8月13日,3名女子带着4名儿童前往郑州“老霍记郏县饸饹面”就餐,实际消费金额为140.58元。用餐过程中,顾客依照店内“免费续面”的规则续了两次面,第三次续面时却遭到店员拒绝,店员还训斥了孩子,致使孩子哭泣。顾客因店员态度问题给出差评,老板霍某随后发布了未打码的监控视频,声称“7人只点1碗13元面”“续面3次”,还戏称顾客为“七匹狼”,引发网友对顾客“贪小便宜”的谴责。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广泛热议,涉事顾客及孩子因此遭受网暴,生活和心理都受到严重影响。事件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网友大多采信店主的说法,指责顾客“贪小便宜”,舆论倾向于同情商家。
之后,顾客晒出140.58元的消费凭证,媒体介入澄清并非“只点一碗面”。舆论风向随即发生反转,公众开始谴责店主曝光未成年人视频的行为,愤怒情绪迅速蔓延。不少网友表示:“续面成本最多5毛,店家真的没格局。”“消费140元店家已经赚到钱了,何必还在乎那一碗面?”8月18日,霍某发布视频向网民道歉,但网民并不买账。18日晚,该面馆被大量群众围观,店家不得不提前关闭。
此次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危机应对中,“法理情”和“情理法”的出场顺序至关重要。倘若店家在制定续面规则时,就将“法理情”统筹考量,制定出更清晰明确的续面规则,那么顾客就会减少误解。在事件发酵后,店家对外发布信息时若能秉承“情理法”原则,对顾客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有担当、有温情的形象,反而有可能收获一波好感,将“危机”转化为“商机”。
舆论场并非是一个可以较真、认死理的地方。规则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审视涉事主体于舆论场中的表现时,公众往往不会过度纠结于既定规则的细节。相较于冷冰冰的规则条文,公众更注重涉事主体所展现出的态度。他们期望看到涉事主体以真诚、友善、富有同理心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展现出应有的“人情味”。例如,今年7月,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为患重病女童退年卡,并向其捐赠上万枚许愿池硬币,这一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从法理层面来讲,动物园年卡已经售出并生效,退卡并无相关依据。但动物园在处理此事时,将温情置于规则之上,适时打破规则,获得舆论好评。
总之,店家线下处置纠纷,须依“法理情”之序,先守规则底线,再讲道理明晰,最后融入情理关怀。舆情在网上发酵后,线上引导舆论,当循“情理法”之径,先以情动人,再以理服众,终以规则正视听,如此线上线下协同,方能化舆情危机于无形。
(作者: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