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传河北孟村县女子刘某某被丈夫殴打致死的案件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撕开了家庭温情的虚假面纱,将暴力与控制的狰狞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场悲剧,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也使得“家庭暴力”这一久治不愈的社会毒瘤,再次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刺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回顾舆情发展态势,官方的初步应对动作还算及时。警方迅速发布通报,将案件明确定性为“刑事案件”,并采取异地侦办措施,这一举措成功稳住了舆论的基本盘,有效避免了公众对“袒护”的猜疑进一步失控。当地妇联也多次作出回应,起初其强调“未接到求助”的表述,在如此惨痛的悲剧面前显得有些生硬和机械,好在后续回应中公布了24小时求助热线,还考虑到“受害人家里孩子较小等因素,具体细节情况还不方便对外透露”,这些细节上的考量也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表态。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条鲜活生命的消逝,绝不能仅仅以“舆情平稳度过”作为衡量事件处理成效的标准。公众内心深处更迫切的期待是:这场悲剧能否真正换来实质性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家暴”一词再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部分网民敏锐地指出,应高度警惕以“家暴”来淡化故意伤害甚至杀人罪责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家庭暴力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家务事”,而是严肃且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每一起极端家暴案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长期、多次的施暴过程。而受害人大多因为恐惧、孤立无援,或者缺乏有效的支持机制,而深陷暴力泥潭无法自拔。也正因如此,我国在201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并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受害者撑起了一把法律的保护伞。
面对如此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悲剧,舆情应对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灭火”,而应积极导向制度反思与行动改进。在案件调查尚未完结、信息相对有限的阶段,官方应主动且及时地澄清网络上流传的不实传闻,净化混乱的舆论空间。同时,要借此难得的契机,向社会大力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法律边界、现实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切实增强公众对反家暴制度的认知与信心,让法律成为公众心中抵御家暴的坚固防线。
当符合信息披露条件时,官方需详尽地公布案件侦办进展情况。这其中包括受害人的确切死亡时间、施暴者及家庭成员所涉及的违法行为、具体的暴力情节、涉嫌触犯的法律条款,以及后续的司法程序等关键信息。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公众能够清晰地了解案件的全貌,增强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此外,以此案为深刻镜鉴,我们亟待补强非发达地区反家暴工作的落实机制。当前,家暴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举证难、保护令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为此,一方面要面向公众开展新一轮的普法教育与维权指导,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地方政府真正重视反家暴工作,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制度落地实施,让法律真正成为每一位潜在受害者切实可依、可靠的有力保障。
刘某某的悲惨遭遇,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对整个反家暴网络的一次严厉叩问。唯有将舆论的关切切实转化为制度改进的强大动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零容忍”的家暴治理愿景,让每一个人都不再死于沉默,让任何暴力都无法隐匿于家门之内。
(作者:赵颖致)